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English Version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方式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文章详情
吕俊:从容不迫 一往无前
时间:2015-11-15 00:00    点击数:

from0530phone-434.jpg

文| 刘柳

吕俊:武汉大学MBA96级校友

第十三中国MBA发展论坛“MBA十大精英人物”

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董事长

吕俊低调谦逊,招牌式的笑容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但是当他看着你的时候,确实又可以感受到一种气场,谈笑中又隐隐着屹然气魄,

他认为男人30岁到37岁要冲刺,这段时间事业上一定要有突破。此后格局初定,进入长跑阶段,只要保持节奏不过于懈怠,整个人生也不会陷入全面的衰败。

他称赞史玉柱的营销实录挺不错,因为“这哥们”有很多独立地思考,不受干扰,排除掉杂七杂八的噪音。

他是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基金界的风云人物,从公募到私募,从打工到创业,吕俊一直踩在一条稍不留神就万劫不复的钢丝上,但他从不战战兢兢,而是从容不迫,一往无前。

小标题:启航梦想

吕俊正忙着织一张很大的网,这张网将依托强大的投资研究能力,立足中国市场,为机构投资者和高净值个人客户(HNW)提供定制的投资管理和顾问服务。这也是他在为自己造一个梦,在梦里,他和他的从容投资能够为中国的经济结构升级贡献微薄力量。

十几年的证劵从业经验,吕俊一直被市场认为是一个交易高手,但是他更喜欢把自己自己定义为“相对动态的价值投资者”,作为中国阳光私募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吕俊的确有两把刷子,翻开他的投资生涯,那些辉煌的业绩令所有人为之惊叹。

1998年,武大MBA毕业后,吕俊南下广东,辗转进入广州珠江基金管理公司从事证券研究分析和基金经理助理的工作。99年底,珠江基金管理公司被位于上海的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收购,经过再次竞聘,吕俊加入国泰基金管理公司任研究部的副经理。2002年他开始担任国泰基金金盛的基金经理,那时候,市场处于低迷时期,基金金盛的排名大幅度落后,吕俊接手后,成功将其拉回到前十左右。2003年,国泰基金公司将旗舰产品:国泰金鹰增长基金交给他管理,吕俊利用反弹的机会取得了20%的收益,在同类基金中排名前四分之一。

在国泰基金的这一段时间,吕俊在大规模资金运作上获得了经验和实践,然而刚刚30出头的他,希望自己能够更进一步,不仅能证实自己投资能力,更希望有机会证实自己的管理能力,“我想打造一个团队,分享这种研究方法和投资方法,充满激情地带领一个团队去创造一些东西。”这个机会很快来临,2004年,上投摩根基金公司筹备,邀请他负责投资团队。在商谈之后,吕俊欣然接受,一切从零开始,组建团队,充分地实现投资乐趣,在上投摩登的几年,上投摩根的基金管理规模从零扩张到了大约1000亿元,他所管理的中国优势基金取得了650%的净值增长,多次获得金牛基金称号,因此吕俊已成为市场上最负盛名的基金经理。

脚步并不止于此,2007年,带着无数光环,吕俊辞职,从公募转向私募,创办了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公司基于价值投资的理念,通过深度发掘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按照先发现,先介入,先退出的原则,安全而充分地享受上市公司成长的成果。以为客户创造绝对收益为目标,把握宏观经济趋势,进行资产的合理灵活配置,实现信托收益的稳健增值,为投资人创造绝对收益……我正好擅长这些,也喜欢做这个具有使命感的事,所以我接受这一挑战,我想这是对我的一个考验。”。之后的7年时间,从容投资管理着超过30多亿元的客户资金,是国内最大的阳光私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从容投资一直茁壮成长,更成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建设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招商银行总行、交通银行总行、兴业银行总行、光大银行总行所认可的“白名单”机构。然而,曾经的辉煌不能搬来代替当下,现在吕俊和他的从容投资面临新一轮的搏击,一步步在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中走过来的他,更加坚定的相信,成立于2007年的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迎来它的黄金年代。

小标题:“不败吕俊”的雄心

从容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吕俊经历了牛市、熊市、以及震荡市的洗礼,早已宠辱不惊,“价值为本,从容投资,顺势而为,绝对回报”的投资哲学吕俊始终牢记于心,并将其作为警醒自己的人生箴言,让他以理性的态度挑战现状,为公司厘定战略,带领公司蓬勃发展。

事实上,吕俊不属于野心勃勃的企业家,满脑子里只想着如何让公司既定的稳健发展战略,逐步发展壮大。在他看来,从来没有金融企业因为发展慢而死掉了,栽倒的全是发展中间急于求成的公司。金融史就是暴发速死的历史。“从容投资”将来并不能放松对风险控制的尺度,还是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聚焦现有产品条线,稳步实现净值增长,以做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为目标。

吕俊说:“‘从容投资’是一家金融企业,早已获得有关方面颁发的金融企业资质证书。传统上的金融企业一般都是国有大型企业。像我们这样的民营金融企业,虽然也有数十亿的资产规模,与那些金融航母相比,类似快艇。快艇的特点就是本身就灵活,就快。但是抗风险能力要差一点。因此,‘从容投资’把风险控制和内部的流程规范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来重视。这一点非常特别,有鲜明的金融行业特色。我们公司的任何一项投资决策,任何一项运营事件,甚至物理上的任何一种移动,都是出于严密的风险管理之下的。因此,我们成功地从2008年的超级熊市中生存下来,从大大小小的各种风险事件中全身而退,把客户资产保护得妥妥帖帖。从而赢得了诸多银行总行的信任。现在我们与几大银行合作了十几个产品。有它们的认可和支持,‘从容投资’得以从容、专注地从事投资管理。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除了严密规范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制度之外,公司在创新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一开始,我们这个行业被称为阳光私募行业,现在正式的称谓是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阳光私募出身草根,往往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就开干了。如果恰逢行情好,就猛干一把,兄弟几个挣了钱分一分。行情不好,就树倒猢狲散,各自‘发展’。这样给客户的印象始终是不稳定的。‘从容投资’从创办初期开始,就立志改变这种形象。要机构化运作。我们的基金产品,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进行了分类,分为‘优势系列’‘稳健系列’‘成长系列’ 后来又增加了‘从容医疗健康系列基金’和‘从容全天候对冲基金’。不同的客户,甚至不同的银行渠道,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喜好,挑选适合的产品。任何基金,都是客户资产增值的工具,基金必须找准定位。就像车一样,不可能所有人都买大奔,也不可能所有人都买SUV。阳光私募做细分市场,是从我们“从容投资”开始的。2010年,公司看到医疗健康产业是个朝阳产业,于是发起成立了“从容医疗健康基金”,专注于二级市场的相关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它是全基金行业,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里面第一个医疗健康行业基金。运作到现在,也是单位净值最高的基金。仅从2012年底到现在,上涨了近50%之多,远远战胜了指数和大盘。2012年圣诞节,针对客户的需求,“从容投资”募集设立了“从容全天候基金”,引入了股指期货和债券投资工具,使基金经理可以提供与传统产品更加差异化的收益特征。总之,我们是一家不断创新的公司。”

这些举措,都被吕俊赋予了“稳步性”与“创新性”的特质,是他专注决策后的发力,他有备而来,踌躇满志,在从容投资稳健且高效发展的道路上,吕俊就像一位破釜沉舟的将军,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扫除各种障碍。

小标题:在忙碌中找到轻松与幸福

作为武大MBA96级校友,吕俊离开学校已经十几年时间,谈及当年选择武大MBA的原因,吕俊说“进入证券投资分析行业,哪怕是助理研究员,也得是硕士学历。所以MBA是必备的敲门砖。1996年MBA教育还很少,武大得风气之先,品牌创立早。师资力量也很雄厚,于是就报考了。”光阴似箭,岁月流逝,十几年时间早已让吕俊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支撑一方的中流砥柱,他虽然逐渐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却从未忘记自己作为武大人的身份,也没能忘怀“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对自己的激励,武大MBA给予他的不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事业起步的机会,还有伴随一生的处事原则。

2013年,吕俊获得第十三中国MBA发展论坛“MBA十大精英人物”的殊荣,面对这个奖项,吕俊谦虚的表示“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我们武汉大学得到这个奖项,也有一点点自豪。不过,目前我取得的小小成就真地对应不上‘十大精英’的称号,还得踏踏实实继续努力!现在虽然常在上海,也会想念母校的校园,有机会一定多回武大看看能做点什么。”

四月就像被设定了加速器,吕俊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忙不停歇,好在有满载的成就让劳累变得微不足道。“我理想的生活,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有一份喜欢事业去做,有点挑战,人生才有乐趣。”说这话时,他的眼中闪着兴奋、坚定的光,让工作中的吕俊有种忘我的闯劲。闲暇之余,吕俊则会“偷”出时间给自己,看看书,看看电影,跟家人、朋友胡侃聊天,分享心情;在匆匆的步伐中找到喜悦,在忙碌中找回轻松与幸福,喜欢挑战的吕俊,在完成一个有一个人生目标中,逐渐释放着自己的能量。

时间总是无情,它带走青春、带走勇气,却也留下成熟,留下历练。所以许多人说,男人四十,是最好的年纪,最好的表现时期,因为经历过年少时的寻找、彷徨、冲动……这个时期,男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认识自己,充满自信。吕俊亦是如此,他以过来人的经验,坦然地量规出自己的奋斗与坚持,阐述这不断与困难挑战的真实面貌,没有咬文嚼字的生涩理论,也没有光面堂皇的大道理,而是以许多的真实与生动,传递出不畏惧的勇气,以及源源不绝坚持到底的积极与热情。

十几年时间早已让吕俊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支撑一方的中流砥柱,他虽然逐渐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却从未忘记自己作为武大人的身份,也没能忘怀“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对自己的激励,武大MBA给予他的不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事业起步的机会,还有伴随一生的处事原则。